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
1.1 计算机网络概述

1.1.1 概念

  1.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、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,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,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。
  2. 计算机网络有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。节点可以是计算机、集线器、路由器。
  3. 互联网基础结构发展的三个阶段:
  1. 从单个网络 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;
  2. 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;
  3.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
  1. 数据通信系统的效率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:传递性、准确性、及时性、抖动性

1.1.2 组成

  1. 从组成部分看:硬件、软件、协议
  2. 从工作方式来看:边缘部分、核心部分
  1. 边缘部分:由所有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,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。处在互联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主机。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,是进程之间的通信。
  • 两类通信方式:

C/S(服务器-客户):最常见的方式

P2P(对等连接):平等的、对等连接通信。即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

  1. 核心部分:由大量网络和连接在这些网络上的路由器组成,这部分是为边缘服务部分提供服务的(提供连通性和交换,主要是由路由器和网络组成):核心中的核心:路由器(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建,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
  1. 从功能组成上来看:通信子网、资源子网。如下图所示:

image-20220327161711940

  1. 数据通信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:报文、发送方、接收方、传输介质、协议

1.1.3 功能

  • 数据通信、资源共享、分布式处理、提高可靠度、负载均衡 (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)
  • 最基本的功能是 数据通信功能

1.1.4 分类

  • 局域网工作在数据链路层,因此不需要网络层,因而也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.但数据链路层使用物理层的服务必须通过服务访问点实现

image-20220327163013289

  • 拓扑结构各自的优缺点:
  1. 总线型:网络可靠性高、网络节点间响应速度快、共享资源能力强、设备投入量少、 成本低、安装使用方便, 当某个工作站节点出现故障时,对整个网络系统影响小。
  2. 星型:优点: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;缺点:成本高、中央设备对故障敏感
  3. 环型:系统中通信设备和线路比 较节省。有单点故障问题; 由于环路是封闭的,所以 不便于扩充,系统响应延 时长,且信息传输效率相 对较低。
  4. 网状型:优点:可靠性高;缺点:控制复杂,线路成本高
  • 电路交换、报文交换、分组交换的名词解释:

372F631EA0EE7CE13D1A05B048D765D9

1.1.5 标准化工作

  • 两类数据通信标准:
  1. 事实标准:未经组织认可但已经广泛使用
  2. 法定标准:由官方认可的团体制定
  • 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:
  1. 因特网草案
  2. 建议标准
  3. 草案标准
  4. 因特网标准

1.1.6 性能指标

  1. 速率
  • 1B = 8b (注意速率中的 b 与储存容量中的 B )

image-20220327172220451

  1. 带宽

image-20220327172344512

  1. 吞吐量

image-20220327172455035

  1. 时延(下图四种时延之和
  • 如果没有排队时延,那么处理时延也就没有了
  • 传播时延 = RTT / 2

image-20220327172715536

  1. 时延带宽积

image-20220327172855184

  1. 往返时延RTT

image-20220327173027248

  1. 利用率
  • 信道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,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,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大。
  • 减少方法:增大线路的带宽

image-20220327173129994

  1. 计算机网络的非特征性能:费用,质量,标准化,可靠性,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,易于管理和维护

1.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

1.2.1 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

  1. 分层的基本原则

image-20220327181945498

  1. 分层的好处
  1.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;
  2. 灵活性好;
  3. 结构上可以分割开来
  4. 易实现和维护
  5.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

1.2.2 计算机网络协议、接口、服务的概念

  • 实体、协议、接口、服务、SDU、PCI、PDU

image-20220327182236185

image-20220327182437743

  • 访问服务点(SAP):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换信息的地方

1.2.3 ISO/OSI 参考模型和TCP/IP模型

(1)OSI模型

  1. 应用层: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

  2. 表示层: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(语法和语义)(统一编码形式)

  • 功能一:数据格式变换
  • 功能二:数据加密解密
  • 功能三:数据压缩和恢复
  1. 会话层:向表示层实体/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。 这是会话,也是建立同步(SYN);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,包括建立\管理及终止进程间的会话
  • 功能一:建立、管理、终止会话
  • 功能二: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/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,实现数据同步
  1. 传输层: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,即端到端的通信。(端口到端口)
    • 传输单位是报文段(TCP)或用户数据报(UDP)。–报文
    • 使用传输层的服务,高层用户可以直接进行端到端的数据传输,从而忽略子网的存在
  • 功能一:可靠传输、不可靠传输
  • 功能二:差错控制
  • 功能三:流量控制
  • 功能四:复用分用
  • 复用: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传输层的服务。 分用:传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。
  1. 网络层:主要任务是把分组(网络层的PDU)从源端传到目的端,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。(主机到主机)
    • 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。
  • 功能一:路由选择
  • 功能二:流量控制
  • 功能三:差错控制
  • 功能四:拥塞控制
  1. 数据链路层: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。 点到点的通信(地址到地址)(跳到跳)
    • 数据链路层/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。
  • 功能一:成帧(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)
  • 功能二:差错控制 帧错+位错
  • 功能三:流量控制
  • 功能四:传输管理
  1. 物理层
  • 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。

  • 物理层传输单位是比特。

  • 透明传输: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,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。

  • 功能一:定义接口特性
  • 功能二:定义传输模式
  • 功能三:定义传输速率
  • 功能四:比特同步 单工、半双工、双工
  • 功能五:比特编码
  • 单工:通信是单方的,一方只能发送,一方只能接收
  • 半双工:两台主机均可以发送和接收,但是不可以同时进行
  • 全双工:双方主机都能同时发送和接收

image-20220327183756237

(2) TCP/IP模型

一、功能概述

  1. 网络接口层:表示物理网络的接口,相当于OSI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
  2. 网际层:主机-主机,是TCP/IP的关键部分,相当于OSI网络层网际层定义了标准的分组格式和协议,即IP
  3. 传输层:应用-应用(进程-进程),相当于OSI传输层
  4. 应用层:用户-用户,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,如Telnet、FTP、DNS、SMTP等

二、寻址

  • 跳到跳时物理地址将改变, 但是逻辑地址和端口地址保持不变。
  1. 物理地址:MAC地址,也称为链路地址,是局域网或广域网定义 的节点地址,包含在数据链路层所用的帧中,是最低级的地址;
  2. 逻辑地址:即 IP 地址,对于全球通信是必须的,它唯一的标识了每 台主机(或每个网络接口);
  3. 端口地址:赋予进程的标识符
  4. 专用地址:URL(互联网上标准 资源的地址)

image-20220418220234185

preview

(3)OSI 模型和TCP/IP的比较

  1. 相同点
  1. 都分层
  2. 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
  3. 可以实现异构网络互联
  1. 不同点

image-20220327191210223

七层模型

(4)五层模型

image-20220327191549549

考点加强记忆

  1. 在OSI参考模型中, 在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的单元都成为协议数据单元(PDU);具体而言, 在传输层成为报文段(TCP)或用户数据报(UDP), 在网络层成为分组或数据报,在数据链路层称为帧,在物理层称为比特

[[计网-第二章(物理层)]]


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
https://oldstory.cn/2022/04/01/ji_wang_di_yi_zhang_ti_xi_jie_gou/
作者
Ricardo
发布于
2022年4月1日
许可协议